一、核心研究领域
张志山长期深耕沙漠生态与植被恢复研究,重点围绕库布其、腾格里等沙漠的生态治理,探索干旱半干旱地区植被与环境的互作机制,尤其关注沙生植物耐旱耐盐碱特性及人工干预下的沙漠生态系统重建。

二、关键研究成果
1.沙生植物选育:通过基因筛选与驯化,培育出沙棘、沙蒿等耐旱性提升 30% 以上的优良品种,解决传统沙生植物成活率低(不足 40%)的问题,使库布其沙漠局部植被覆盖率从 10% 提升至 50% 以上。
2.低成本治理技术:研发 “草方格固沙 + 灌木种植” 复合技术,相比传统方法固沙效率提高 50%,成本降低 40%,已在内蒙古、甘肃等沙漠地区推广超 1000 平方公里。
3.生态 - 经济协同模式:提出 “沙区植被恢复 + 特色产业” 融合路径,如依托沙生植物发展中药材种植、生物质能源,带动库布其周边 5 万余牧民增收,验证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 的实践可行性。
三、核心观点
1.沙漠治理需 “科技 + 本土智慧”:既要依靠基因技术、遥感监测等科技手段,也要尊重当地牧民的固沙经验(如传统草方格技术改良),避免技术脱离实际。
2.生态恢复是长期过程:需避免 “短期绿化” 思维,应通过构建稳定的沙区生态系统(如乔灌草结合),实现沙漠从 “可治理” 到 “可持续发展” 的转变。
四、实践意义
其研究成果为中国北方沙漠治理提供了 “可复制、可推广” 的技术范式,同时为全球干旱地区生态修复提供了 “中国方案”,尤其在 “生态保护与民生改善协同推进” 方面具有重要参考价值。
(注:内容来源新华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