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Version
会员登录

2023年“国际碳中和与高质量发展大会”精华摘要(一)

2023-05-29 11:44来源: IEEPA

2023年5月12日—13日,由北京市国际生态经济协会主办的2023年“国际碳中和与高质量发展大会”在北京圆满落幕,本次会议主题为全球气候治理进展与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COP27共识和展望以及能源、粮食、数字、协同、交易、生物多样性、高质量发展。

会议由北京市国际生态经济协会会长、中国工程院院士、欧洲科学院院士、环境基准与风险评估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吴丰昌主持,清华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研究院院长、中国工程院院士、美国国家工程院外籍院士和我会学术与专家委员会主席郝吉明,第十一届全国人大常委、财经委员会副主任、我会首席经济顾问和总经济师、教授贺铿出席开幕式并致辞。

郝吉明主席指出,我国碳中和要加强聚焦和措施落地,一是要重视能源系统安全脱碳转型,二是工业领域主要行业脱碳和减污协同要更为迅速稳妥,力争早日达峰,加强氢能的使用。三是促进可持续低碳的生活方式,新循环经济和碳中和的协同,特别是城市固废、食品、交通等领域要重点关注。四是积极挖掘和提升自然资源的碳汇作用与固碳能力,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社会,共同促进碳中和目标实现。

贺铿教授提出三个观点,第一要求搞好国际合作,第二减少碳排放,要贯彻落实到生产、生活各个环节;第三应对气候变化“等不得,也急不得”。关于高质量发展的四个建议,一是全面发展,二是绿色发展,三是集约型发展,四是均衡发展。

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名誉院长、学委会主任、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水产研究所研究员唐启升就《中国海洋渔业碳汇研究及其对碳中和的贡献》做了精彩报告。报告中提到我国想要实现碳中和其中重要的一点就是固碳,那么用怎样的方式固碳,以及固碳的效果是否显著就成为了其中很重要的部分,渔业则是帮助我们扩大碳汇的一个很好的方式。唐院士指出渔业中的贝类养殖是碳汇,碳源贝类养殖过程中虽然释放了1份CO2,但是却吸收使用了近3份CO2。唐院士建议要建立示范增汇和探讨扩增途径的碳汇渔业示范区,更好的利用渔业帮助我国实现碳中和目标。

中国科学院院士、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英国爱丁堡皇家学会外籍院士、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傅伯杰做出了题为《中国生态系统保护修复与固碳效应》的报告。傅伯杰表示“过去二十年,我国每年通过生态系统管理固碳六亿吨。”所谓的生态系统管理就是根据生态系统的特征与内在机制进行管理,以增加碳汇功能和减少温室气体排放,被称作基于自然的解决方案。傅伯杰通过中国实践阐释了生态系统管理的内涵、发展过程与成效,并为未来的生态系统管理指明了方向。傅伯杰建议要将生态系统管理纳入国家战略,升级为国家生态性管理战略,才能进一步发挥生态系统在固碳当中的作用。

中国科学院院士、北京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院长朱彤报告题目为《以健康驱动空气污染与气候变化协同治理》。

朱彤院士提到,当前由于人类活动而导致的空气污染、气候变化、极端天气等已经深刻影响到了我们人类的健康与安全。例如近年来全球各地夏季频繁出现的热浪天气使得包括我国在内的200多个国家和地区日最高气温突破了历史极值。而这些气候的变化以及极端天气的频发与许多疾病的发病率以及死亡风险的上升有着密切的关系。极端的热浪天气同样会带来许多传染病的风险增加。碳达峰与碳中和既减缓气候变化及其健康危害也为改善我国空气质量、保护健康提供巨大驱动力。朱院士认为通过健康战略“倒逼”更严格的可持续发展战略是更为有效且更容易为全社会所接受的方式。以健康效益最大化引领空气污染控制与气候变化治理的协同。

自然资源保护协会北京代表处首席代表张洁清报告题目为《创新金融手段 助力能源转型》。张洁清认为当前能源转型虽然已经为各国所重视,但是具体的转型方式以及转型的效率仍然面临着巨大的挑战,其中非常严重的问题就是资金缺乏,而通过新的金融手段则可以帮助解决资金不足的问题从而助力能源转型。这些金融手段目前国内外都在进行创新,国内建立完备的金融市场,以绿色信贷作为主要的金融工具,而国际上G20峰会上,通过了金融转型框架,该框架明确了转型金融的界定标准、披露要求、金融工具、激励机制和公正转型五大支柱。当前非银金融资产以及主权资产是我们亟需规范的两类资产,只有通过多方合力才能最终实现更科学更合理的能源转型。

科技部中国21世纪议程管理中心主任、中国可持续发展研究会副理事长黄晶报告题目为《碳中和技术体系构建与展望》。黄晶主任首先向我们介绍了当前碳排放与气候变化的关系,并且深入的阐释了长期的人类活动所排放出的温室气体造成了越来越多的不正常气候。他指出要想实现各国的碳中和目标就必须要从技术层面帮助各类产业实现温室气体的减排,从全面评估温室气体排放现状出发,分析碳减排技术需求,构建碳中和技术体系。例如从化工、生物、地质领域就可以通过利用温室气体的技术来帮助实现二氧化碳的利用体系。当前这些利用温室气体的技术很多已经在逐渐走向成熟,很多技术目前都可以通过成规模化的推广从而实现降成本。CO2利用技术在减排的同时有望创造可观工业产值,有助于解决“发展”和“减排”的矛盾。最后黄主任表示通过长期的技术进步以及应用能够将这些温室气体的利用技术落到实处,帮助碳中和目标的实现。

日本科学技术振兴机构代表茶山秀一报告题目为《日本碳中和研究与发展》。日本科学技术振兴机构代表茶山秀一在参加我协会国际碳中和与高质量发展大会上做了精彩发言, 他讲到:“碳中和已经是世界主要国家所面临的共同的课题”,日本政府已经确立了在2050年实现碳中和的一个目标,碳中和即是一种挑战同时也是经济社会发展的一个巨大的机遇。在中日合作方面,他提到日本名古屋大学与中国上海交通大学联合在中国设立合作基地,与其他大学和企业协作开展研究开发、研究人员网络建设等工作。JST利用国际合作研究基地建设项目对该项目工作提供支持。并提出中国和日本理化学研究所联合资助项目。

工信部国际经济技术合作中心国际合作处处长、研究员毛涛的报告题目为《碳中和背景下绿色供应链实践新趋势》

绿色供应链管理作为一种创新型环境管理方式,在传统供应链管理中融入了全生命周期、生产者责任延伸等理念,依托上下游企业间的供应关系,以核心企业为支点,主要通过绿色供应商管理、绿色采购等工作,持续推动链上企业提升环境绩效。毛处长主要从绿色供应链法律政策进展、绿色供应链管理试点示范、绿色供应链管理的新趋势这三方面来介绍了绿色供应链。我国一直在积极推进绿色供应链相关的法律法规建设。并且当前也有许多第三方机构在进行绿色供应链管理试点的建设以及有一大批如汽车、电子电器等行业进入了绿色供应链的行列中。毛处长提出了几点应对绿色供应链变化的措施:关注国内外政策变化、关注供应链管理的新变化、摸排供应链的碳排放、理性进行发展布局、努力提高国际话语权。

中国建筑节能协会副会长/原建筑科技司一巡倪江波的报告题目为《建筑碳中和政策分享》。倪会长主要从推动城乡建设领域双碳的重要性、城乡建设领域双碳工作任务、强化保障措施这三方面向我们分享了建筑碳中和的相关政策。从全球范围看建筑全过程能耗与碳排放所占比重最大而我国建筑能耗与碳排放所占比重偏低,根据国际经验,如果不采取措施,未来我国建筑运行能耗和碳排放将升为全社会最高的。城乡建设领域推进双碳工作,主要办两件事:一是建设绿色低碳城市,二是打造绿色低碳县城和乡村。推进城乡建设领域双碳是好房子、完整社区、和美乡村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实现建筑及社区高质量发展的必然要求!要想做好这两件事就需要建立完善法律法规和标准计量体系、构建绿色低碳转型发展模式、建立产学研一体化机制、完善金融财政支持政策。

国家城市环境污染控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主任、北京市生态环境科学研究院院长、研究员姜林的报告题目为《减污降碳背景下的土壤可持续修复思考 》姜林主任通过污染场地概述、我国污染场地管理以及绿色可持续修复理念三个方面向我们介绍了目前主流的土壤修复方法以及如何通过绿色的土壤修复方法来减少修复过程中可能带来的碳排放。他强调环境足迹修复方法应考虑环境影响并使修复行动环境足迹降到最小。建立预防预警机制减少污染地块产生;通过城市、区域土地可持续规划,重塑污染地块价值,避免不必要的修复;基于污染物赋存形态-有效暴露剂量的精细化风险评估,降低不合理的修复量;尽可能采用近自然的生态修复与风险管控技术;鼓励修复技术绿色化。最后姜主任向我们介绍了结合精细化风险评估,通过土地利用规划降低修复的“首钢”模式,这是一种多手段耦合的减污减碳修复模式在未来将会有更多采用这种修复模式的项目出现帮助我们再土壤修复过程中更科学的进行减碳降废。

中国科学院上海高等研究院副院长、研究员魏伟的报告主题为《智慧低碳能源发展和展望》魏伟院长提到,智慧低碳能源是实现碳中和目标的一个重要方法,并且当前国内外很多单位和政府已经在这方面进行了布局。对于当前的智慧低碳能源发展来说,大数据支撑的碳流转脉络的精准刻画、复杂“控碳”过程认知表征和自演进人工智能理论、多维度数据传输与管控已经成为当前急需解决的核心技术难题。而对于将来的发展方向,魏伟院长认为基于精准的碳流转体系刻画下碳知识图谱的构建、复杂因素场景下的多尺度数字孪生镜像仿真与自演进人工智能理论、碳流转体系的流转规律与智能调控策略是我们值得关注的研究重点。最后魏伟院长给大家举出了一些高研院智慧低碳能源体系应用进展实例帮助大家更好理解他的研究报告。

中国矿业大学环境与测绘学院教授、国际欧亚科学院院士、国家高端人才讲席学者薛勇的报告题目为《自上而下”定量碳核算的思考》薛勇教授指出,在我们愈发重视碳排放与碳中和目标的今天利用测绘等方式来检测碳排放成为了我们监测以及进行碳核算的重要方法。当前我国使用卫星遥感进行碳监测,卫星碳监测系统主要包括:全球和区域监测卫星系统、排放源监测卫星系统、碳汇监测卫星系统。遥感是指不直接接触物体本身,从工作平台上通过传感器探测和接收来自目标物体的信息,经过信息传输、加工处理及分析解译,识别物体和现象的属性及其空间分布等特征与变化规律的科学与技术。就目前来说基于卫星平台大气 CO2 和CH4浓度观测是比较主流的,通常包括近红外大气CO2和CH4探测传感器、红外大气CO2和CH4探测传感器。我国在此也进行了布局发射了“句芒号”陆地生态系统碳监测卫星,并且在未来准备发射温室气体探测卫星。

生态环境部环境发展中心副主任董旭辉的报告主题为《数字化赋能产业园区碳排放管理》。董主任就产业园区碳排放管理的重要意义、产业园区碳排放管理体系现状、数字化赋能产业园区碳排放管理展望发表了自己的看法。加强产业园区碳排放数据管理,是推动产业园区绿色低碳转型的基础和核心内容。而对于产业园的管理应从两方面入手首先就是准入管理---产业园区温室气体排放环境影响评价,环评发挥源头防控、减污降碳协同控制的准入作用另一方面就是指标约束---以国家绿色园区、低碳工业园区、国家高新区、生态工业示范园区为代表的指标管控。在将来数字化赋能将从物联网技术(IOT)---赋能碳排放数据监测及诊断、区块链技术---赋能碳排放数据监管及互联互通、大数据技术---赋能碳排放数据深度挖掘这几个技术层面帮助园区进行更深入的减碳。最后董主任表示发展数字经济,抢占未来发展制高点,时不我待,实现“双碳目标”亟需数字化技术支撑,绿色低碳已成为新计量工具,数字化赋能碳排放管理大有可为。

本次大会还有三十几位专家精彩报告,我们后续进一步整理刊出。本次会议胜利召开参会的全体专家学者分享了当前在碳中和与高质量发展中的前沿科技,也让全体参会人员增强了我们实现2030年前力争碳达峰2060年碳中和目标的决心,提振了大家的信心。这是一次精彩纷呈的大会,圆满成功的大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