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Version
会员登录

中国在特殊时期与国际社会守望相助

2020-03-24 11:38来源: 国际生态经济协会(IEEPA)

简介:刘志仁,国务院参事,国际生态经济协会高级咨商委员

1、北京市国际化大都市,目前中国疫情控制取得明显成效,然而全球疫情持续蔓延。这是北京以及中国面临的新挑战。中国,包括北京在内持续扩大对外开放,那么,对于北京而言,如何在扩大开放与严守国门之间做好平衡?

刘志仁: 发生新冠疫情是一次典型的突发事件,但在防控过程中,我们并没有封闭国门。虽然受防控疫情的影响,一些计划在国内举行的对外交流活动暂停或推退,但丝毫未影响我国对外工作的大局,包括还有几位国家元首或政府首脑按计划访华,也得到了充分的国际交往保障措施。值得注意的是,与疫情防控相关的人员、技术与物资等国际交流呈现十分活跃的态势,这也是在特殊时期继续扩大对外开放的标志。特殊时期应对突发事件的措施,决不会影响对外开放这一基本国策。疫情过后,我国对外开放态势将会立即恢复,并会在短时间内恢复到正常状态。

2、北京发布了许多防范境外输入疫情风险,比如无论是否来自疫情严重国家都需要入境后隔离观察14天,但对于短期商务人士则采取了接到定点宾馆检测核算的措施,可以说是没有一刀切。 (相关报道链接:http://www.bj.chinanews.com/news/2020/0312/76343.html) 那么,如何看待北京的这些防控措施,这对于建设国际交往中心的北京而言,有怎样的现实意义?

刘志仁: 防控国(境)外输入性疫情风险应实事求是。在我国防控疫情稳中向好的形势下,当前如何严防输入型疫情,是一项十分严峻的挑战。我认为北京市出台的防控措施十分有效,但是需要结合不同情况,实事求是分析并采取精细化措施,特别是在基层,存在“一刀切”问题。我建议,首先要强化入境检疫环节。其次,要加强入境后的管理。另外,要严防“疫情难民”入境。

3、北京要建设国际化大都市,需要解决城市管理中的诸多问题,在精细化管理方面还有哪些不足,有何建议?

刘志仁:全面提高城市管理水平是北京市的当务之急与建成现代化国际大都市目标相比,在精细化管理方面,北京市尚存在较大差距。在城市建设与管理方面,“硬件超前,软件滞后”矛盾十分突出,外强中干倾向明显,粗放依然是主流。不断提高精细化管理水平,已成为当务之急。

一是要自始至终贯穿精心意识。只有精心,才能做到精细,才有可能达到精致的目标。要严防浮躁张扬,不断寻找管理领域的“死角”;二是要在软件上下功夫。要想方设法制订一套行之有效的城乡社区管理制度,并监督施行。可以考虑在城乡社区开展“美好社区”建设活动。要不断提高国民素质,引导他们为建设“美好社区”献计献策;三是动员全社会智力资源参与城市管理。要不断加强社区管理服务队伍及志愿者队伍建设。可以考虑请中央国家机关及北京市退休干部为社区管理工作出谋化策。可以考虑建立社区建设管理公益活动制度;四是通过国际友好城市途径,借鉴国(境)外城市管理经验。

4、中国在疫情严重时一些国家的有色眼镜看待中国,甚至恶言相向。如今中国向许多国家伸出援手。如何理解在全球化时代,中国在国际风云变幻中该怎么发展,该怎么与世界其他国家共处?

刘志仁:要不断找到做好自己的事与其他国家友好合作共处的平衡点。在国际风云骤间变幻的形势下,我国作为发展中大国,让自己强起来,先做好自己的事,应当是重中之重。虽然我国已宣布不追求霸权,但“中国威胁论”仍有较大市场。 作为与共和国同时成长起来的学者,我一直认为应当继承并发扬我国早期确立的外交路线。在国际交往中,也应当贯彻实事求是原则,避免因为我国国力增强而产生在国际社会中的张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