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加强与非洲国家新能源领域合作
近日,在非盟总部阿布扎比举行的国际可再生能源机构(IRENA)非洲高级别论坛上,印度新能源与可再生能源部部长法鲁克·阿卜杜拉提出,印度要加强与非洲国家在新能源领域的合作,要在现有帮助非洲农村地区实现电气化项目的基础上,进一步发展太阳能和生物质能合作,计划在非洲建设40个太阳能电站和40个生物质能燃气工程。此外,印度希望在人员培训和能力建设方面对非洲国家提供帮助。阿卜杜拉部长指出,印度有众多的技术学院和研究所,可以为非洲各新能源领域的工程人员提供专业的培训,印度愿意与非洲国家共享新能源方面的经验、知识和技术。他说。在刚刚结束的第二届非洲——印度峰会论坛上,印度总理辛格许诺在三年内向非洲提供50亿美元贷款和7亿美元的援助,帮助非洲国家发展。作为对非洲援助的一部分,印度新能源与可再生能源部将为非洲的学者和技术人员免费提供250个培训名额,领域包括农村电气化、小水电建设、太阳能和风能。印度将派遣相关领域专家到非洲开展培训,并将帮助非洲国家进行风能资源的评估和研究。
来源:科技部
http://newenergy.in-en.com/html/newenergy-08500850111089621.html
中国潮汐流能资源开发刚起步
海洋中蕴藏着丰富的能源资源,开发海洋风能、潮汐能、温差能等海洋新能源是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建设规划内容之一。近日,就潮汐流能源的相关问题,记者采访了哈尔滨工业大学(威海)船舶工程学院教授王大政。
今年56岁的王大政是地地道道的威海人。他曾多年留学英国纽卡斯尔大学,从事潮汐流涡轮发电方面的理论与试验研究,积累了丰富的理论与实践经验。
王大政告诉记者,潮汐流能是海洋新能源中相对稳定且可提前预估的一类,是未来最具潜力的清洁再生能源之一。世界各国,特别是英、美及欧洲各国对潮汐流能源的开发、利用进行了广泛的研究,已完成从理论研究、模型试验到海上样机试验,并逐步向商业化应用迈进。而我国目前作为世界第二能源需求大国,在潮汐流能资源开发、利用方面刚刚起步。
正是基于此,王大政把“潮汐流发电系统的研制”作为自己的重点研究方向,联合哈工大机器人研究力量和中国海洋大学的相关研究力量,采用水下焊接等新技术,降低安装和维护成本,优化涡流设计,提高发电效率和稳定性,力求在不久的将来自主研制出我国潮汐流发电的核心关键技术。
在国际上,潮汐流发电技术已经比较成熟,但为什么各国都没有建立大规模的潮汐流发电厂呢?王大政认为:“这主要是经济上的原因。潮汐流发电需要在海下安装、维修设备,其花费非常昂贵。此外还要将电力从海上,经海底电缆输送到岸上电网,而海底电缆的铺设和维修也是非常昂贵的。因此从经济角度考虑,目前还不具备大规模开发潮汐流发电的条件。”
“但是,有机能源逐渐枯竭及其对环境的不利影响已逐步成为人类的共识,用可再生清洁能源取代对环境污染的有机能源是未来能源发展的必然趋势。”王大政指出,有机能源如石油价格不断上涨,而可再生能源随着技术的不断积累和完善,其生产价格必定逐步下降,彼涨此消,未来可再生能源必将逐步取代有机能源。
潮汐流发电系统的一个重要应用领域是为海洋观测和勘探设备供电。王大政近期研究的项目“基于潮流能的锚定式并列涡轮发电系统”,将研制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小型模块化潮汐流发电系统,该系统的单个模块可具备持续提供5kW以上的发电能力,且可多模块组合供电,研究成果可为海洋观测设备、海下监控设备以及离岸资源勘探设备提供电力。
“将潮汐流产生的电力用于海洋探测,可免除电力传输的昂贵成本,为离岸资源勘探及开发设备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支持。同时,水下发电噪音小,隐蔽性强,可用于水下静默监控网络,对海防建设意义重大。”王大政介绍。
“以潮汐流发电系统为基础,联合哈工大卫星技术和深海机器人技术,打造一个无人无源水下勘探开发系统,将是一个诱人的研究方向。”虽然目前资金支持不足,但王大政对未来充满信心,“现在我们做的还是基础研究,但只有提前把关键技术储备充分,等需要的时候才能赶上世界潮流。”
来源:科学时报
http://www.qstheory.cn/st/zyhj/201107/t20110729_98356.htm
中国私人消费新能源汽车未动三大难题待解
目前中国新能源汽车私人消费市场还没有启动,主要还面临经济性、稳定性和方便性等问题。
第一,经济性问题,是指新能源汽车的购买和使用的直接成本远高于传统汽车。以丰田普锐斯为例,其价格比其他的同级车贵约10万元。对比比亚迪F3DM与F3两个相当车型也发现,扣除国家价格补贴,两车的购置终端价格,新能源汽车仍然高出传统汽车约6万元6。另据《中国汽车报》的调研,自“十城千辆”新能源汽车示范工程启动以来,由于运行成本较高,在中国25个试点城市实际上路的新能源汽车不足7000辆。只有购买和使用的直接成本不高于传统汽车,或稍高于传统汽车成本,新能源汽车的普及率才能进一步上升,生产和消费才能进入良性循环。
第二,稳定性问题,是指新能源汽车作为新产品,技术还不稳定,性能尚不到位:启动动力不足,节油率不稳定,电池衰减还比较严重,续驶里程较短,车速偏低,混合动力汽车传感器失效等。最近,杭州市一辆电动出租车在行驶中突然发生自燃;北京大兴区发生17人死、25人伤的火灾,初步认定原因是电动三轮车蓄电池电源线短路。新能源汽车在北京奥运会、上海世博会和广州亚运会中能够稳定运行,得益于政府及各相关单位财力和技术上的全力支持,因不稳定性引起的成本全部由单位或政府承担。私人购买和使用新能源汽车时,能否稳定是需要考虑的重要问题。
第三,方便性问题,是指私人消费者在新能源汽车使用过程中还不能方便获得所需要的服务。目前主要出现的问题有:基础配套设施不健全,充电器和充电桩布局还未达到每天停车充电的条件;汽车动力不易获得,不能在较短时间达到续驶里程的动力,混合动力汽车的动力来源更为复杂;设计不合理,影响消费者对汽车的操作;由于新能源汽车刚刚起步,售后服务、汽车保养和维修也不是特别方便;电池更换或更新仍不方便,电池回收系统尚未建立起来,等等。如果方便性问题不解决,既使新能源汽车价格再便宜,消费者也是不可能购买的。
来源:赛迪网
http://www.newenergy.org.cn/html/0117/7291141813.html
日本广岛欲打造“纯太阳能绿色城市”
据《读卖新闻》网站报道,日本广岛县正计划与福山市政府和民间企业一起,联手打造未来型纯太阳能绿色城市。受东京电力福岛第一核电站事故影响,民众对于自然能源的关注度大幅提高。广岛县希望借此机会率先投入研究,通过向其他县推介太阳能发电技术,提高地域活力。
广岛县政府称,将与福山市政府、尾道市政府、常石造船株式会社、中国电力公司和冈山县立大学等携手打造该绿色城市,并将划定常石造船株式会社的总部所在地――福山市沼隈町和相邻的尾道市浦崎町为样板区域。届时,将在常石造船株式会社的工厂内设置太阳能电池板,向该公司宿舍和志愿参与的市民家中供电。
太阳能电池板将和电动汽车相连接以达到充电目的,再通过电动汽车将电力转移到居民住宅中。研究机构将对电力转移期间的能量损耗进行调研,力争构建零耗损系统。广岛县还将把样板区域作为环保教学的教材进行宣传,积极邀请其他县的视察团前来参观,以增加游客数量。
由于日本《电力事业法》禁止个人和普通企业进行电力传输,因此广岛县政府将于9月份向国家申请建立“环境观光样板城市综合特区”。在“特区”内,可大幅放宽相关限制。
广岛县政府对该计划充满信心,称:“我们希望借此机会证明,即使发电规模较小,也可以投入使用。目前电力供给缺口给民众生活造成了确实影响,广岛县将把该区域作为先进事例,在全国范围内进行推广。”
软银公司总裁孙正义倡议建立大型太阳能发电站(MegaSolar/即发电规模超1000千瓦的太阳能发电站),并与35个道府县和17个政令指定城市携手成立协议会,积极促进自然能源的普及。
来源:人民网 作者:人民网
http://newenergy.in-en.com/html/newenergy-09490949341092994.html
德国能源转型 风电能否担重任?
据德国之声报道,德国将在2013年在北海博尔库岛(Borkum)兴建一大型海上风力发电站。据悉,该风电站将拥有40座风机,装机容量达200兆瓦。这是德国雄心勃勃的能源转型规划的一部分,但目前看来,却有点雷声大雨点小。
海上风力发电站是德国能源转型规划的一部分。按照规划,到2030年,德国海上风电的装机总容量将超过目前核电站的总容量。
不过,德国的海上风电依然任重道远。目前,德国运营中的海上风电站只有一座,位于波罗的海;此外在北海还有两座正在建造。而在一年前,北海上已经建成一座试验性的风电站,工程人员希望从中汲取相关经验。
尽管德国在风电领域全球领先,但是在海上风电站领域却有些落后。投资者对这类昂贵的工程望而却步,而政界似乎也并没给予投资者以支持,相反却惹恼了投资者。德国联邦风能协会主席阿尔贝斯(Hermann Albers)抱怨道:"这些人先是决定重新转向核能,没过几个礼拜又突然推翻这个决定,然后说要能源转型,宣称要加速推动能源转型,但同时又在辩论中设限。这对我们这个行业一点帮助也没有。"
目前,德国政府暂时搁置了原定的削减风电补贴的计划。一项新的法案将使得将来风电站的建造许可流程更加快捷。此外,国家还许诺为26家已经获得开工许可的风电项目提供总额达50亿欧元的优惠贷款。默克尔总理认为,在能源转型过程中,风电将发挥重要作用:"今后建设项目的重点将是内陆风电及海上风电。"
海上风电的优势在于风力条件更加优越,而且也无需考虑噪声等环境问题;其劣势则在于建造费用相对高昂。2010年,全德国22000座风机的发电量占全国总发电量的6%,其中,绝大部分来自于内陆风电。全国各地还在不断新建风电项目,与此同时,这些项目也遭到不少居民的反对。他们认为,风机割裂了风景,旋转叶片投下的阴影构成了视觉污染,转动的噪音构成了听觉污染,而风机高处夜间闪烁的安全灯同样很恼人。
目前的技术已经能够将风机建造高度提升到200米,也就是说,将来风机很可能会出现在森林上空。在柏林近郊的度假胜地万德利茨(Wandlitz),就有类似的计划。当地的民意团体代表拉丹特(Jana Radant)对此持反对态度:
"民意组织反对的不是风电,而是反对在应该受到保护的林区建造风电站。万德利茨森林覆盖率很高,许多都是山毛榉木。这在德国是不多见的。"
德国自然保护局估计,修建一座风力发电机,用地最多可达1公顷。德国联邦风能协会则指出,全德国的土地中,大约2%适合建造风力电站。如果这2%的土地全部用来建造风机,将可以满足全德国65%的用电量。
德国将来究竟该怎样发展风电,海上还是内陆,目前,各方似乎还未就此达成一致。工业界出于成本考虑,倾向于修建内陆风电站,而政界则希望风机出现在海上,那里不会有抗议的居民。
来源:中化新网 作者:中化新网